在古代的歷史中,有許多朝代的更替,但是強盛的王朝很少,基本上就是漢唐宋元明清這幾個大朝代了。
但是唐朝和宋朝雖然是大家口中強盛的王朝,但對於各類婚姻觀念是截然不同的。
比較能代表兩朝婚姻觀念的便是公主的改嫁現象,唐朝的公主改嫁是一個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對於宋朝的公主來說幾乎很難進行改嫁,兩個朝代的公主改嫁現象呈兩個極端。
一、唐代公主改嫁:風氣開放的縮影
唐朝的公主改嫁現象十分正常,根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裡面的數據,唐朝一共有211位公主,其中有27位公主是明確記載有過改嫁的,其中改嫁兩次的有4位公主,所以這個數據十分能表明唐朝公主改嫁為一個習慣成自然的現象。
其中改嫁的公主比較知名的有:平陽昭公主、城陽公主、定安公主等。
而且對於女性再婚這類現象,唐朝整個社會都是相對寬容的,不僅皇室是這樣認為的,民間同樣覺得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這裡面的原由有三點:
- 唐朝處於胡漢交融的文化背景下,自從南北朝以來開始有少數民族「收繼婚」等開放的習俗;
- 儒學還沒有開始對於女性的貞節這方面有嚴苛的偏見和要求;
- 公主改嫁是政治聯合的現實需求。
《舊唐書·列女傳》雖然推崇守貞潔的婦人,但也沒有直接說改嫁是不對的,反而稱:「婦人從夫,一與之醮,終身不改,固其分也;然遭變從權,亦聖人所許。」可見,「從權」被視為合理。
二、宋代轉向:理學興起與禮教收緊
到了宋代,公主改嫁的現象就是幾乎不可能出現了。
根據《宋史·公主傳》的相關記載和描述,北宋+南宋有三百多年,但是沒有一個宋朝公主有改嫁的直接記錄在冊,其中有許多公主的駙馬即便早早因意外死去了,公主也沒有能改嫁的,只能一人守寡終老。
為什麼宋朝公主改嫁會出現這類情況呢?主要是宋朝儒家觀點的改變以及理學還是出現的原因。
北宋中期以後,程顥、程頤兄弟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下)。
從北宋開始,有程顥、程頤等代表的出現,逐漸將女性的貞潔推到道德的制高點,從開始針對士大夫等階層的女性一直蔓延到皇室的階層。
而除了儒學和理學的因素不提,宋代是強調中央集權,所以對於公主婚姻,其政治目的對於宋朝來說意義不大,轉而更多的是強調公主的「內德」和「典範」,讓公主作為全天下的道德標杆。
《宋史·禮志》載:「公主寡居,不得復嫁,以示天下。」
從宋代的禮制中能看出,這種對於公主不能改嫁的情況不是明文規定,更多的是道德層面,也變成了宋朝的慣例了。
而南宋的朱熹對於女性貞節這個事情歸為「天理」,這樣的理論直接把再嫁行為歸類為道德污點了。
結語:從「開放包容」到「守護女節」的變化
所以大家從公主的改嫁問題能看出每個朝代的文化環境以及政治環境的一角,唐代公主能頻繁改嫁還是因為唐朝是個多民族交融的時代,而唐朝也需要公主進行政治目的;而對於宋代來說,公主更傾向於是一個社會的女性典範,更加強調理學和儒學所述貞節的道德。
對唐朝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