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時期,公元前112年的時候,也就是元鼎五年,當時處於漢武帝時期,一場「酎金奪爵」事件被記載入史書,其原因是因為「祭祀貢金成色不足」引起的,其結果是106位列侯被廢除爵位,毛估估算起來被廢的列侯數量佔據當時漢朝所有列侯總數的一半了。所以這場事件現在很多人覺得是因為漢武帝想要中央集權擺出來的由頭。
「酎金」制度的由來
「酎」在漢代是一種釀製多次才形成的優質酒,是專門用於漢朝宗廟的祭祀的,其祭祀制度有漢文帝時期所創,而「酎金」就是每年八月在長安祭祀漢高祖的時候,諸侯王以及列侯需要按照他們自己封地的人口數量來對應進獻黃金來幫助祭祀。
《漢儀注》記載:「王子為侯,侯歲以戶口……每千人貢金四兩,餘數過五百亦四兩。」
而進獻的黃金就是通過少府這個機構來驗收,如果少府在驗收階段發現斤兩不足或者成色不純,那就是對漢高祖的大不敬了。
這個「酎金」制度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在漢武帝手上就成為了打擊列侯的工具了,而漢武帝對諸侯的另外一招就是推恩令,這個大家肯定不陌生,就不多做講述了。
元鼎五年的「酎金」事件起因和被廢列侯人數
在漢武帝時期元鼎五年,南越發生了叛亂,然後漢庭號召附近的列侯進行集合平叛南越,但是沒有一個列侯響應,這個是導致「酎金」事件的起因。
所以漢武帝十分的憤慨,藉助宗廟祭祀的由頭,命令少府嚴查列侯進獻的「酎金」,結果真查出了問題,甚至查到了一半列侯頭上。
裴駰《集解》引如淳注曰:「《漢儀注》:諸侯獻酎金,不如法者,削縣、免國。」
雖然不知道這些列侯是真的因為黃金成色問題還是漢武帝藉此打擊列侯勢力,其結果是一樣的,削縣、免國。
具體多少人,我開頭講了有106位。
《漢書·武帝紀》並沒有直接記載廢了多少列侯,但是通過《漢書·王子侯表》《功臣表》這些古籍的作證,記錄在冊的被廢列侯有劉姓的王子侯64個,還有一半是開國功臣,比如周勃之孫周建德、丞相李蔡等都被廢除了列侯爵位。
《資治通鑑·卷二十一》載:「九月,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凡百六人。」
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直接寫明被廢除列侯爵位的有106人,和現在的史學家考證的是一樣的。
「酎金奪爵」的意義
現在的史學家普遍認為「酎金」成色大概率就是個藉口,從漢武帝推行「推恩令」開始,其實他早就想要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了,而且一次性廢了五成的列侯,明顯是早就下定自己的決心了,與此同時漢武帝還頒布了《左關律》《附益法》來限制地方諸侯招攬有才能的人。
所以我覺得「酎金奪爵」是一次對於地方勢力諸侯的清算。
而「酎金奪爵」結果也是很顯著的,被廢的106個列侯的封國都被收作漢朝的郡縣,這些郡縣所產生的財稅都充入了漢朝中央的國庫,這一步既再一次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又為匈奴戰爭提供了資金支持。
「酎金奪爵」事件其實就是漢朝慢慢從分封的諸侯手中拿回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正如《史記》所言:「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
這百位列侯也是漢帝國從分權慢慢走向中央集權的犧牲品。
對漢代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