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確實是有的,漢代的「舉孝廉」制度初衷就是為了把那些品德很好的、對父母很孝順的、本身很自律的人提拔當官,這類官員對漢朝來說是正反饋作用的。
當時有些人就開始鑽漏子,表演自己很孝順,德行很好,靠這個混進仕途,這種現象當時也有記載:
東漢思想家王符就在《潛夫論·實貢》裡寫道:「今舉孝廉,或名實不副,虛飾其行,以求榮利。」
大致意思就是,現在推舉的孝子,很多都是名不副實,裝模做樣的,本質是為了升官發財。
還有一個更誇張的,在《後漢書·許荊傳》裡寫了一個事情,有一個叫許武的人,為了能讓自己的兩個弟弟被推舉為孝廉,許武假裝分家的時候把好的田地和房產自己拿走了,把壞的田地和房產給了弟弟們,附近的人看了就覺得許武的弟弟真能忍讓,然後就被推舉了,到了後來許武才召集宗族說:「我當年這麼做,就是為了打出弟弟們的名聲。」所以,這種現象在當時不是個例。
《漢書·貢禹傳》裡貢禹也批評道:「孝者,百行之首……然今郡國舉孝廉,多務虛名,不核其實。」
孝道本來是百善之首,但是現在加上了地位和金錢,就有点變味了。
所以回到話題,連當時官員都有吐槽的記載,說明裝孝子來鑽「舉孝廉」制度的案例真不少,就像現在一樣,由利益,就有被利益驅使的人,古人也是人,不例外。
對舉孝廉感興趣的推薦閱讀:漢代「解衣推食」禮儀背後的社交隱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