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多久才能吃一次肉?我們現代人吃肉是日常操作,但對於古人來說,不管是哪個朝代的,吃肉都是一個十分十分奢侈的事情。甚至當時吃肉已經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了。
《禮記》:「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通過《禮記》的規矩我們能看到的是什麼呢?貴族階層(諸侯、士大夫)不能無理由地宰牛羊,而老百姓這類庶人不能無故地吃一些好的食物,其中包括肉。
《周禮》:「天子食太牢,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周禮》之中也寫了天子能吃豬牛羊這一整套的肉類,到諸侯就少一種肉類,再往下士大夫再少一種肉類,到了老百姓的層面,就沒肉類可以吃了。
孟子在《梁惠王上》裡描繪的理想社會是這樣的:「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對於安居樂業的理想情況竟然是百姓好好飼養家禽,如果老百姓能活到七十歲,就有機會吃肉,換做現在是無法想像的事情了。
所以,古代老百姓基本很難吃上一頓肉,可能在過年的時候能吃上一點點,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年味重的原因。在一些祭祀、婚禮也會有肉類,但不多。說到底,天天吃肉連貴族都做不到的事情,老百姓更不可能了。電視劇裡面看到那些百姓天天吃肉,賣什麼肉包,完全看不下這些場景。
對古代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