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驛站系統如何在戰亂中維持信息傳遞?有無「快遞延誤」追責機制?

· 歷史文化解讀

古代技術受限,所以如果在戰亂中需要保持信息的正常傳遞,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打仗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意外情況,比如道路斷了、驛馬被徵用了、驛卒跑掉了或者被幹掉了,這些都是經常實現的意外情況。

所以朝廷為了信息傳遞的穩定,在戰亂時候會有一些非常手段。

在唐朝安史之亂的年代,儘管很多地方被安史政權佔領了,但是唐朝為了維持「飛驛」系統(加急軍報的),命令所有驛站事務,都以軍令為先,即便是其它公務出現影響,軍令也得先傳出去。

《唐六典》裡就提到:「凡郵驛,皆以軍書為急。」

宋代的時候對驛站的管理更加有序。

《宋史·職官志》記載:「諸道郵傳,有稽緩者,按劾其罪。」

如果有人耽誤了公文類的傳遞,是要被處罰的,輕一點就是罰點俸祿,貶職,比較嚴重的情況就是關進牢裡面。這也能說明宋代對於驛站系統信息傳遞的看重。

而對於明朝來講,驛站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

《明會典》裡明確寫道:「凡遞送公文,遲誤一日,笞二十;二日,笞三十;三日以上,杖六十。」

《明會典》能看出,如果信息傳遞遲了一天,打二十大板,三個直接給你上一個刑杖,這個處罰是十分嚴格了,所以高壓處罰,就會保證驛卒拼死也要傳遞公文到對應地點。

所以說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在戰亂時候,儘管驛站系統不能正常運轉,但每個朝代都會將軍情作為信息傳遞的第一要務,通過加重處罰+臨時增加「急遞鋪」這類方法,保證大量信息穩定傳遞。

對驛站感興趣的推薦閱讀:明朝錦衣衛的密探系統如何滲透到民間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