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戰爭都強調長江天險?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南北對峙並不是圍繞著長江打,強勢點的都打過黃河了。再說水戰首先要殲滅對方水軍,不然登陸時兩面被夾;然後對方也不是瞎子,聚船聚兵這麼大動靜人家都清清楚楚,登陸地點是明牌的,船開過來人家防線早布好了,采石磯這類登陸點恰恰是最容易的。
《讀史方輿紀要·南直序》(明末清初·顧祖禹):「以東南言之,守長江者必守淮甸。淮甸者,長江之蔽也。棄淮而守江,江不可守也。」
而且渡江需要造船,那首先就要找一個平坦的江灘,但江灘容易受到敵方騷擾,這樣船是造不起來的。所以最好就是長江有條支流,這條支流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淺,形成了一個江灣,這樣可以建立造船作坊和大營,在船隻造好之前可以利用支流江灣阻擋防禦對岸的騷擾。這樣一來,長江北岸合適的地方就不多了;適合這樣的地形,後方還有成熟的城鎮和地利屏障的地方,就更少了。
大家需要清楚古代可不像現在這樣道路交通四通八達,非官道的小路運送糧食補給十分困難,扼守道路要衝,控制運輸路線尤為重要。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九》(北宋·司馬光):「軍無輜重、糧餉、芻藁之儲,皆取給於敵,則必先據要津、扼糧道,使彼不得轉輸。」
特別是道路的險要之地。
例如陳倉控制漢中通往關中的咽喉,潼關控制河南山西進入關中的入口,襄陽控制陝西南下江漢平原水陸兩路通道。
如果這些緊要地還在敵軍手裡,自己方不敢貿然進兵,否則補給線和後路被切斷。
對古代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