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寧願堅守西域,而不擴張東南亞?

· 歷史地理解讀

古代封建的王朝作為一個大陸型帝國,其核心區一直是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

《史記·貨殖列傳》(西漢·司馬遷):「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馬遷指出「三河」(河內、河東、河南,即黃河中游)為「天下之中」。

為什麼古代寧願堅守西域,而不擴張東南亞?

  1. 氣候,古代那種條件很難解決各種疫瘴;
  2. 地緣,西域聯通歐亞大陸,在明朝之前剛航海業不那麼發達,西域的收益相較東南亞肯定更高,相比較東南亞小國西域自古也跟富庶二字掛鉤。然後看古代發配嶺南就知道,對於古人來講煙瘴之地更加惡劣一些。

數千年來,封建的王朝的首要任務是治理龐大的內陸疆域、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維持農業社會的穩定。

這種「陸權文明」的思維定式是根深蒂固的。

海洋,對王朝而言,更多是邊疆和屏障,而非發展的方向。

選擇海禁,是這種陸權思維在面對特定威脅時的自然延伸,是舊有成功路徑的依賴,而非一個全新的、截然相反的「文明選擇」。

相比之下,歐洲國家大多體量較小,面向海洋,貿易是其生命線,走向海洋是其必然選擇。

對古代感興趣的推薦閱讀:

古代驛站系統如何在戰亂中維持信息傳遞?有無「快遞延誤」追責機制?

古代鬧蝗災,老百姓為什麼寧可餓死也不吃蝗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