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時候有許多著作誕生,其中有一本著作名叫《幾何原本》,其特色是我們明代的徐光啟和意大利的利瑪竇一起合作來的。
這個《幾何原本》並不是原創出來的,而是兩人一起合作翻譯古希臘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這個著作本身的意義是算學的記錄,但更大的意義是西方科學和古代封建王朝體系的結合。
那麼徐光啟為什麼願意與西方的傳教士利瑪竇一起合作翻譯為《幾何原本》呢?
識見高遠:徐光啟對西學的熱忱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為松江府人士,處於當時晚明時期,在那期間是一個儒學和科學兼修的士大夫。
徐光啟是在南京認識的利瑪竇,當時他就被西方傳教士帶來的世界地圖以及一系列科學書籍給驚訝了。
據史料記載,徐光啟曾言:「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祛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引自《幾何原本》譯本序)
在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的序言我們能看出他對於這本書籍的認可和覺得翻譯出來給當時古代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
而其實徐光啟想得也沒錯,在古代的學術中,算學並不特別被重視的科目,一般用於曆法和建築上的計算,沒有其它用途。
而《幾何原本》是通過講公理、列公式,層層推演的形式將算數運用於各方面,並不是說像當時古代那般零零散散的混亂不成體系的架構。所以徐光啟認為,《幾何原本》之中所體現的「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的算數精神是我國古代學術所需要的。
珠聯璧合:利瑪竇的傳教策略與學術橋樑作用
而利瑪竇也是一個厲害的人物,他作為耶穌的傳教士,並不是宣揚教義,反而是通過科學知識+西方文化來獲得當時明朝士大夫的認可。
利瑪竇知道我們古代文人重視實用、尊重古籍的邏輯,所以選擇從《幾何原本》這本西方典型著作來作為突破口與士大夫產生交流。
自從南京認識之後,兩人通過利瑪竇口譯再徐光啟提筆記錄的形式,將幾何原本逐字推敲+反覆演算,面對古代沒有對應西方術語的情況下,兩人一起創造了現在所用的「點」「線」「面」「直角」「銳角」等等,不僅僅使得古代人受益,我們到現在還在沿用這些他們創造的術語。
而幾何一詞的由來便是徐光啟所說的「凡論數度者,始於一體,終於無窮,皆謂之幾何。」
三、經世致用:科學救國的早期嘗試
徐光啟並不是有多麼熱愛算數,所以翻譯了這本書,說到底他當時處於崇禎時期,而在晚明時期,需要的是救明朝之路。徐光啟認為數學是「百工之母」,也是治理國家的基礎工具。
在《幾何原本》譯畢前六卷後,他曾感嘆:「百年之後,必人人習之。」
很明顯,他的這句話在現在已經完全實現了,也說明徐光啟當時就看到了算數是教育之中需要的,是王朝崛起的希望,而不光光是儒學這類思想和語文類的知識。
但翻譯《幾何原本》並不是徐光啟最高的成就,他不僅翻譯了這類著作,還推廣了甘薯如何種植的知識來救百姓於饑荒之中。
他還修訂了《崇禎曆書》來修正天時。
所以徐光啟從始至終一直保持著「以西法補中學之不足,以實學濟天下之窮」的思想並知行合一。
結語:一部譯著,千年迴響
儘管大家現在很多人都不了解徐光啟和利瑪竇的故事,也不知道利瑪竇早逝和徐光啟丁憂返鄉,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的《幾何原本》後九卷沒有翻譯,但前六卷知道現在對我們還有很深刻的作用。
正如梁啟超後來盛讚:「字字精金美玉,為千古不朽之作。」
兩者合作出來的著作,其實不僅僅是翻譯行為,也是一次西方算數和東方學科體系的結合。
對徐光啟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