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抗倭時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

· 歷史人物解讀

戚繼光抗倭時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戚繼光抗倭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間了,那個時候明朝邊界東南沿海那一塊的倭寇肆虐,而且這些倭寇並不是小打小鬧的,是具有精良裝備,有一定戰略的小倭寇,但面對如此前提之下,東南沿海邊界的明軍當時是敗多勝少(甚至可以說是屢戰屢敗)。

直到戚繼光的出現,使得抗倭逐步成功。當時戚繼光抗倭組成的戚家軍是一支具備多類新式武器的明軍。

戚家刀:融合倭刀之長的改良冷兵

戚家刀.jpg

倭寇使用的倭刀並不像我們古代那種大開大合的,倭刀偏向於弧度大輕薄鋒利,所以也導致倭刀一刀就能斬斷當時明軍使用的制式腰刀,面對武器上的問題,戚繼光研究了倭刀的構造並對症下藥,發明了改良的冷兵器。

他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中詳細記載了新式軍刀的鍛造方法:「其刀長三尺六寸,柄長四寸,共重二斤八兩……刃口微彎,背厚而銳,利於劈砍,又不易折。」

而這種改良的冷兵器,被後世的學者成為戚家刀,也有人說是戚氏軍刀。這種戚家刀集合了倭刀的弧度大、刀薄的有點,然後又保留了明朝刀具的強度和耐用性,對於這種戚家刀感興趣的可以去東南沿海的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都有收藏品。

虎蹲炮:輕便高效的散彈火炮

虎蹲炮.jpg

而倭寇戰術是喜歡進行利用地形進行伏擊的,然後再偷偷用鳥銃進行射擊,而明朝的傳統火器比較笨重,就比如佛朗機。面對倭寇這種輕便的火器,就完全很難相持靈活作戰。

戚繼光針對倭寇這類優勢,自己發明創造了虎蹲炮。

據《紀效新書·卷十五·火器圖說》載:「虎蹲炮者,熟鐵為之,長二尺餘,重二十斤,前加鐵爪釘,後設絆繩,發時如虎踞地,故名。每發裝鉛子百枚,可破敵群。」

虎蹲炮雖然射程不遠是一個顯著的缺點,但是它發射散彈,殺傷面很廣,然後僅僅為21.5公斤的重量,比佛郎機輕得多,適合單兵攜帶亦或者是在船上搭載。

這種虎蹲炮也確在抗倭中屢建奇功。

狼筅:以柔克剛的竹製奇兵

倭寇類似於古代那種忍術訓練的方式,傾向於近身快攻,所以戚繼光通過沿海地形發明了一種叫做狼筅的長柄狀式的冷兵器。

《紀效新書·卷八·操練篇》描述其構造與用途:「狼筅長一丈五六尺,枝節密布,頂加鐵槍頭,旁枝以火熨直鉤相間,塗桐油、敷毒藥。倭刀雖利,不能斷其軟枝;長槍雖銳,難透其層節。」

這類狼筅全長4.8米以上,然後結構式枝杈交錯,是一種可以擾亂倭寇戰術的武器,也是後面第四點的前提條件。

協同作戰:武器與「鴛鴦陣」的完美結合

以上三點雖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抗倭之中最閃光的點還是屬於戚繼光的鴛鴦陣法,這種陣法是通過11~12個為一個陣法單位,配盾牌手、狼筅手、長槍手、鎲鈀手和火器兵,這種搭配就是遠可對倭寇進行殺傷,近可使用狼筅使得倭寇近戰優勢消失的無影無蹤,所有此陣是攻防一體。

正如《練兵實紀》所言:「長短相雜,刺衛相資,進如鋒矢,退若潮汐,倭雖狡悍,無隙可乘。」

結語: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可以針對倭寇的優勢進行反優勢壓制,這也是他能抗倭成功的關鍵原因,也是連戰連捷被後世歌頌的原因,他並不是只靠和古代兵法和戰術上去和敵人對戰,而是通過技術與戰術相結合,使得抗倭能夠如此順利。

而戚繼光本人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英雄。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韜鈐深處》)

這種有家國情懷的人是值得我們後世去學習的。

對戚繼光感興趣的推薦閱讀:

明代「海盜王」汪直自認忠良,他真有心歸順朝廷嗎?

明朝錦衣衛真的能隨意逮捕朝廷大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