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我們大家提起他往往能想到的就是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諸葛亮被歷代王朝所歌頌的原因—忠義。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為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漢付出的精神所欽佩,也為他未能達到「復興漢室,還於舊都」的目標遺憾。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多次北伐失敗呢,到底真的是他能力不夠還是被大勢所困?我今天著重探討一下這方面問題。
戰略劣勢:蜀漢先天不足
蜀漢屬於魏蜀吳三個勢力中最弱的一個勢力。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而諸葛亮也在《出師表》中闡述了這個事實,在開篇中點名了佔據益州的蜀漢國力弱小,難以支撐長期的戰爭消耗。對具備中原九州和人口超過四百萬的曹魏來說,蜀漢真的顯得很小,僅僅人口不足百萬。
《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入蜀時「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蜀漢雖然有民心所向,但是民心是軟實力,硬實力還是需要人口和經濟。
「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治國是十分厲害的,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損失大量兵力和輜重的情況下,還是能撐起蜀漢的運轉,但如果想在此基礎上北伐,那真的很難了。
地理制约:天險難越,後勤維艱
益州是現在四川那一塊,那麼不管是貴州還是四川都是大山綿綿,現在出行是很方便,但是對於古代有限的技術情況下,如果要行軍運糧那難度是困難級別了。
而諸葛亮北伐基本只能從祁山或者斜谷出發,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又叫六出祁山了,但不管是祁山還是斜谷都不是平原,運糧是很艱難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曰:「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
根據裴松之的記載來看,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糧草沒法連續運到前線,導致自己想要北伐成功的戰略目標無法完成。
而「木牛流馬」是諸葛亮發明用來改善運輸兵糧的,但是千里的山區不管如何改進運糧方式都是無濟於事的。
再看曹魏那邊皆是平原,糧道是十分成熟的,如果遇到北伐可以很快調兵遣將來進行防禦,司馬懿也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針對諸葛亮的戰略一直是「堅壁清野、以逸待勞」,而從如今看司馬懿的策略來看,是十分正確的。
人才斷層: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蜀漢後期人才的短缺是眾所周知的,這個也是諸葛亮無法北伐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劉備時代確實有許多叫得上的將才,比如五虎將(黃忠、關羽、馬超、趙雲、張飛),這些武將都是耳熟能詳的,對於謀士也有法正、龐統、諸葛亮等,但是到了諸葛亮進行主政的時候,我所提到的這些人物都已經全部逝去了。
《三國志·楊戲傳》附《季漢輔臣贊》感嘆:「時之云亡,邦國殄瘁。」
雖然後期也有姜維和蔣琬、費禕等,但是其餘人物就沒什麼出彩的了,這樣的人物陣容很難和司馬懿當時陣容來對抗,曹魏當時還存在著司馬懿、鄧艾、鍾會等帥才。
正如《華陽國志》所言:「蜀小國,名士少。」
人才儲備的斷層,導致了蜀漢很難與曹魏進行戰略對抗。
對手強大:司馬懿的穩健與曹魏的制度優勢
諸葛亮六出祁山中,不與司馬懿對抗的時候還是有優勢的,例如曹真就被諸葛亮壓制了,但是司馬懿十分的聰明,知道諸葛亮北伐的缺點,針對缺點進行曹魏的優勢擴大化。
《晉書·宣帝紀》載:「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
簡單講就是司馬懿只要防守,等著蜀漢因為兵糧不足退兵就行了,時間越久,曹魏的優勢只會越大。
與此同時,曹魏因為地大人才多,當時已經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整合了士族的力量和人才;推行了屯田制,從而保證了軍糧的穩定供應;各類制度的下發讓曹魏中央集權穩固,政令統一。
兩者相比蜀漢內部還分為荊州派與益州派,一個主戰,一個主降,內部都不團結,如何能勝本就比蜀漢強許多倍的曹魏呢。
歷史大勢:統一非人力可逆
從當時的戰略版圖來看,東漢末年到三國爭霸,曹魏已經統一當時經濟最強大和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區,而蜀漢和東吳所佔據的地方還沒有完全繁榮起來,包括江南地區也是宋朝之後才開始慢慢超過北方地區的,而三國時期是北方地區經濟和人口遠遠超過南方的。
這種大勢是很難逆轉的,時間越久,曹魏的實力增長越快。
結論:非能力不足,實乃時勢所限
所以怎麼說呢,諸葛亮沒能北伐成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北伐的失敗原因也很多:
- 蜀漢國力弱小;
- 蜀漢地理位置差;
- 蜀漢人才短缺;
- 蜀漢內部不團結。
而諸葛亮也知道這些問題還是選擇了遵循先主意願,進行北伐。
正如《三國志·諸葛亮傳》結尾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記載諸葛亮表文:「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
諸葛亮的志向令人欽佩,但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蜀漢這邊,失敗實在是註定的了。
對諸葛亮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