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始終未能完成北伐大業?諸葛亮北伐是一件大事,一件大事失敗了,不可能是一個因素導致的,肯定是多種因素一起複雜錯亂的結果。北伐的失敗原因其實很多,比如魏蜀的國力懸殊、蜀漢的地理位置不行、蜀漢的人才斷層嚴重。
糧運難運,國力不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四川,看看那邊的蜀道,真的很險峻,放在現代都是一個難題的蜀道,更別說古代的環境下了,而諸葛亮出兵北伐的糧草不得不從蜀道運到前線,其中的艱辛,想一下就感覺是地獄難度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古籍記載可明顯能表達出諸葛亮對於每每出兵皆因為糧草問題而使得自己匡扶漢室的志向不能實現。
《晉書·地理志》記其末年「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
蜀漢僅占益州這一州之地,而曹魏人口統計在冊的就超過四百萬,兩者的戶口人數相差不可謂不大。
荊州已失,「隆中對」難行
《隆中對》上學時候大家應該學過,諸葛亮在早期時候寫的《隆中對》裡面清楚寫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夾擊曹魏才是最合適的北伐路線。但是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關羽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都導致蜀漢的底蘊被嚴重消耗,結果是荊州丟了僅剩益州,兩路進攻路徑只有一個益州往漢中進攻放行了,北伐其實在那時候已經是希望渺茫了。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末評曰:「然連年動眾,未能有克,蓋應變將略,非其長歟?」
雖然陳壽的評價有一點個人色彩,但也能看出道理。
魏將持重,以逸待勞
司馬懿也是個聰明的儒將,知道諸葛亮北伐卻得是糧草,只能通過速戰速決來維持北伐的戰果,所以司馬懿只要一直防禦,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
《晉書·宣帝紀》載其言:「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古籍記載雖然有點浮誇,但是也能說明司馬懿對於防禦戰略的自信。
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從始至終希望都很渺茫,連我們都知道的事情,你覺得諸葛亮會不知道嗎,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被後世所推崇的原因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用一生貫徹了這句話。
對諸葛亮感興趣的推薦閱讀:為什麼諸葛亮多次推崇隱士崔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