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真的「事必躬親」到拖垮蜀漢行政效率了嗎?很多人覺得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會影響蜀漢的行政運轉效率,為什麼這麼說,大部分政事都需要經過諸葛亮的讀閱才能進行,運轉,但諸葛亮也是人,如此一來,很多事情不能高效運轉。
這麼想想好像確實這麼回事,但如果結合史料來看,就覺得因為諸葛亮「事必躬親」導致蜀漢的行政效率降低是很片面的觀點了。
先說說,「事必躬親」這個詞出自哪裡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就提到:「亮自視簿書,流汗終日,食不重肉,寢不安席。」
原文大致意思是說諸葛亮會親自翻閱各種不同的公文報表,忙到自己滿頭大汗,吃飯都不能吃太多肉,還會失眠。這些表述都能說明諸葛亮對於蜀漢的行政事件管得十分細緻,導致自己的身體逐漸虛弱。
另外,《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正文裡陳壽也寫:「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上面這句也和「事必躬親」是大致的意思,不管什麼事情都需要諸葛亮的拍板,行政大事繫於一人真的會導致拖垮蜀漢的行政效率嗎?其實是不會的,為什麼諸葛亮會事無巨細地管各種事情呢,大家要透過帶入蜀漢當時的處境來看。
諸葛亮「事必躬親」是處在劉備夷陵之戰,客死白帝城,劉禪年紀尚小,朝中缺乏大量像曹魏和孫吳這樣的政治人才,再加上蜀漢僅僅益州這一州之地,右有東吳,北有曹魏,如此情境下,才導致諸葛亮不敢走錯一步,因為蜀漢沒有浪的資本了,關羽浪了一次,失了荊州;劉備浪了一次,損失蜀漢大量年輕人才以及精銳軍。
而且諸葛亮也並不是說啥都不放權,蜀漢後期還有蔣琬+費禕+董允這些政治能力強的人才,但對於益州所有政務來看,這些人才是遠遠不夠的,但起碼說明諸葛亮是知道如何保證蜀漢的行政效率正常運轉的,傻子都知道不能拖垮蜀漢的行政效率,諸葛亮會不懂這些嗎?
說到底還是因為諸葛亮身上擔子太重了,在丟失荊州以及夷陵之戰損失大量兵力的情況下,謹慎的諸葛亮只能「事必躬親」,維持蜀漢的有生力量。而且從現在百姓還在供奉諸葛亮就能說明,諸葛亮「事必躬親」使得政治清明和百姓安居樂業。
對諸葛亮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