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瓦舍」中有哪些表演形式?在宋代的時候,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有一些富足的百姓有閒情去觀看表演,而一般這種表演的地方在宋朝名為「瓦舍」。
宋朝的「瓦舍」不僅僅是表演的場所,包含著各種藝術演繹,還有社交的作用,所以在百姓之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瓦舍的興起背景
瓦舍的概念最早是在北宋的汴京出現的,汴京就是河南的開封,而瓦舍的興盛為南宋時期的臨安,臨安就是現在浙江的杭州。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
在《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說明了瓦舍的表演流程,在內部設有表演場地,各種藝人輪番表演,觀看的觀眾需要買入場券,這種算是早期的大劇院了。
瓦舍中的主要表演形式
說話(講歷史+小說)
這種講歷史,聊小說的口頭藝術,在宋代反而最受歡迎,講歷史一般講的是前朝的興衰故事,聊小說一般講的是市井之間的軼聞,甭管真假,聽的高興就行。
《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載:「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二者說經,謂演說佛書;三者講史,謂說前代興廢爭戰之事;四者合生,與起令隨令相似,各佔一事。」
雜劇與滑稽戲
宋代期間的各種雜劇非常之多,其中會融入歌舞、對白、滑稽搞笑的模仿藝術,一般是通過雜劇來諷刺時政或者是用家長里短進行主題表演的形式,這個也是元代繼承下來的雜劇的源頭,但元代的雜劇通常較長,劇情完整,而宋代瓦舍的雜劇通常短平快。
《夢粱錄·妓樂》云:「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大抵全以故事,務在滑稽。」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雜劇一般四五人一台戲,以滑稽和故事為主。
百戲雜技
而除了上述兩種藝術表演,還有許多雜七雜八的雜技,有相撲、幻術(就是魔術前身)、傀儡戲、影戲、筋斗、踢弄等。
這些表演都是繼承於漢唐的技藝,但在宋朝逐漸開始進行公開職業化。
《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列舉了臨安瓦舍中「踢弄人」「弄懸絲傀儡」「弄影戲」「角抵」等數十種技藝門類,僅「嘌唱」一項就有藝人百餘人。
記載能看出瓦舍之中的表演很多,表演的藝人已經是一個穩定的職業了。
瓦舍的文化意義、結語
而相對瓦舍在宋朝的興起也是標誌了我們古代封建王朝慢慢將娛樂文化從皇室臣子之間逐步向民間開始靠攏。
讓許多百姓也能接觸到各種形式的表演和藝術。
正如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序言中所嘆:「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一旦兵火,遂成隔世。」
雖然宋朝的繁華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是我們通過許多史料能看出當時瓦舍表演在宋朝是多麼的受歡迎,那種鼓板聲和喝彩聲是宋朝之前很難看到的興盛之景。
對瓦舍感興趣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