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大亂,各種豪傑紛紛出現,而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名士蔡邕是一個無法避開的人物,他主要活躍在董卓之亂的時期,因為蔡邕的才學和音律出色,所以在當時十分出名,但是現在他的女兒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更加熟悉,叫做蔡文姬。
而蔡邕在當時因為董卓被殺而流淚,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知遇之恩嗎?
董卓對蔡邕的「厚待」
董卓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無比殘暴的權臣,但是我們看待一個人物不應該從小說中去了解,而是通過正史。
在東漢末年,董卓確實進京掌權,在初期也開始籠絡朝廷之中有才能的人士,其中就有蔡邕此人。
據《後漢書·蔡邕傳》記載:「卓重邕才學,甚見敬重,舉高第,三日之間,周歷三台。」(《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
董卓對於蔡邕如何的看重呢?三天蔡邕從一介布衣直接升到了朝廷要職的位置,這種升職方式在古代極為少見。而對蔡邕來說,他曾經因為被宦官排擠,流放朔方,董卓此為實在是對他來說為大恩大德,所以蔡邕對董卓感激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玩過三國志的朋友可能會理解,董卓此舉具象化就是直接把蔡邕的忠誠度拉到了90以上了。
董卓死後,蔡邕為何流淚?
在初平三年的時候,王允聯合呂布成功殺了董卓,在大家都開心的時候,蔡邕卻在「聞之驚歎,有動於色」和「為之中歎,有嗟惋之音」。
當時王允知道了此事還十分的憤怒,對蔡邕直接斥責過去。
「卓,國之大賊,殺主鴆后,罪盈惡極。汝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乎?」(《後漢書·蔡邕傳》)
王允這番斥責是有道理的,董卓是對蔡邕有恩,但這個是個人道義;但是董卓對於漢朝來說一個大患,這個是國家大義。
蔡邕確實對於董卓之死十分的傷心,其原因還是因為在蔡邕被冷落之時得到了董卓的提攜之恩。
「邕在允坐,聞卓死,為之歎息。允怒曰:『卓,國之大賊……』遂收付廷尉治罪。」(《資治通鑑·卷六十·漢紀五十二》)
這個也是漢朝獨尊儒術的情況下,士林對於「私恩」和「大義」,終究會選擇大義,但是流淚也證明蔡邕是一個重情之人。
蔡邕因董卓之死流淚是否出於知遇之恩結語
所以說蔡邕流淚,確實有感念知遇之恩的成分在裡面,但是蔡邕並不是說認同董卓的暴虐行為,還是因為蔡邕由於宦官的原因多次被貶,而這個時候董卓的提攜之恩不可謂不感激。
當然,我們永遠也不能代替蔡邕去闡述他流淚的原因,只能通過當時東漢的政治格局來進行推測,個人覺得蔡邕毫無疑問就是因為董卓的提攜之恩+東漢末年宦官當政導致漢朝命運的迷茫未來+無法在君臣之義和提攜之恩中抉擇這三個原因綜合而流淚。
對蔡邕感興趣的推薦閱讀:諸葛亮真的發明了木牛流馬,還是後人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