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高僧法顯西行求法比玄奘早兩百年,為何聲名遠不如後者?

· 歷史人物解讀

玄奘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早在兩百年前就有了法顯取經的事蹟了。法顯是65歲的高齡才開始出發遠遊,歷經了14年走了整整30多個國家,而法顯是從陸地出發,從海上歸來,剛剛好一個圈。在此期間寫下了《佛國記》(又名《法顯傳》)。但同樣是「西天取經」,現在大多數人對「西天取經」第一印象估計還是唐僧,對於法顯可能都不太知道。

為何法顯的名聲遠不如唐玄奘呢?

文學加持vs.史實記錄

第一個原因,許多人都能知道,就是玄奘有《西遊記》這個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IP加持,吳承恩的小說將玄奘的名聲打出去了。而其實大家對於玄奘的真實事蹟也不了解,僅僅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而法顯的《佛國記》對於熱愛佛學的人來說是一本很好的書籍,但是普羅大眾對他不了解也是正常,畢竟沒有出名的小說來以法顯為主角!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佛國記》)

《佛國記》中描繪的基本都是些寫實類的,就例如我提出的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句子,並沒有像小說一般可以吸引大量讀者。《佛國記》偏向於一本實用類,適合佛學人群學習的。

唐朝背書vs.民間孤勇

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時,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接見了玄奘,還安排他進了大慈恩寺,相當於一步登天,有當時以唐太宗為首的盛唐為其背書,名聲大漲。

而法顯所處的時代是東晉,東晉的版圖遠不如唐朝那麼大,僅僅是江南那一塊,且東晉政權也不如唐朝穩定,所以法顯沒有王朝的背書,僅憑藉自己的信念,所以《晉書》中也沒有寫法顯。《晉書》也是唐朝人編纂的,說明民間的取經並不受重視。

如今了解到的法顯還是從《出三藏記集》中了解。

南朝梁僧祐編的《出三藏記集》裡認真記了他:「法顯以隆安三年發自長安,西度流沙……歷三十餘國,至天竺,得律藏而還。」(《出三藏記集·卷十五》)

這本記集算是早期佛教文獻對於法顯的認同,但是要說名氣肯定不如《西遊記》的。

時代不同

「時來運轉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玄奘「西天取經」之時,處於唐太宗時期,唐朝處於盛世,而玄奘的一路也是揚大唐王朝的國威以及文化輸出。

法顯則是處於五胡十六國的時期,一個亂世,長安當時屬於後秦,對於法顯來說,經歷的都是百姓流離失所,中原被割據,一路西行,核心還是個人信念。

雖然說法顯的聲名遠不如玄奘,但是兩者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高僧,沒有什麼高下之分。玄奘的故事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當代,而法顯也被有文化的文人所推崇,例如法顯的《佛國記》被梁啟超稱為「國人赴印第一記」,也有印度那邊的學者說:「若無法顯與玄奘,印度古代史將成空白。」

所以兩人都是值得我們現代人所欽佩的。

對法顯感興趣的推薦閱讀:魏忠賢權傾朝野時,為何連皇子都要避其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