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權傾朝野時,為何連皇子都要避其鋒芒?

· 歷史人物解讀

大名鼎鼎的魏忠賢是什麼時候權傾朝野的?是在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魏忠賢可以說是權勢達到了巔峰。

那個時候別說是小官小吏害怕魏忠賢,就連皇子(包括後來的崇禎帝朱由檢)都是對魏忠賢小心翼翼,害怕招惹到這太監,你就說厲害不厲害吧。

有人覺得皇子害怕魏忠賢有點誇張,為什麼會害怕一個太監呢?有三點原因:

魏忠賢掌控了東廠+錦衣衛,這兩個都是情報打探用的,也能說明官員圈子和一些大的城池都是有魏忠賢的耳目;

魏忠賢和熹宗乳母客氏是互相勾結的組合,還能深得皇帝信任,除了害怕皇帝,幾乎沒怕什麼人了;

依附魏忠賢的官員很多,被人稱為「閹黨」,而反對魏忠賢的就會被扣上「東林黨」的帽子,罷官+下獄直接把你幹掉。

古籍裡有不少記載能證明當時這種令人害怕的朝政氛圍:

《明史·魏忠賢傳》裡說:「忠賢不知書,然詗知帝好內,因導以聲色狗馬,又日進戲玩,帝大悅。於是忠賢擅權,中外爭頌其功德。」

大致意思就是魏忠賢雖然是個文盲,但是他擅長討熹宗喜歡,給熹宗送戲子+玩具,熹宗玩得舒服,魏忠賢趁機收攬朝政核心權力,使得滿朝爭著討好魏忠賢。

《明史·宦官傳》中寫道:「自內閣六部,四方督撫,無非閹黨。稍有異己,立見芟除。」

《明史·宦官傳》寫出了當時朝廷之上,從地方的官員到明朝京師的官員,幾乎都是閹黨,也就是魏忠賢的人,但凡和他對抗,只有被幹掉的下場,就是罷官+下獄+處死三合一套餐。

《明熹宗實錄》卷七十五裡的一段話:「(魏忠賢)氣焰薰天,縉紳側目,莫敢誰何。」

這段句子寫出了魏忠賢的囂張氣焰,沒有誰能對抗得了那個階段的魏忠賢。

而當時的信王朱由檢也是裝傻充愣,不敢高調,王府之中不敢用太多太監,害怕被魏忠賢插入耳目,熬到熹宗死了,朱由檢登基成為崇禎帝,才迅速動手,把魏忠賢收拾了,至於為什麼如此容易幹掉魏忠賢呢?因為明朝太監的權利歸根結底是皇帝給的,兵權仍在皇帝那邊,所以朱由檢登基之後才能迅速裁決魏忠賢,這也是明朝的政治結構決定的。

對魏忠賢感興趣的推薦閱讀:明代「海盜王」汪直自認忠良,他真有心歸順朝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