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掌權是在1861年的「辛酉政變」開始的,知道1908年她去世的時候才結束了慈禧掌權的時代,中間有48年的時間,相當於半個世紀了。
她這種情況和武則天其實很像,但明顯不同的是武則天稱帝了,但是慈禧一直沒有稱皇帝的打算和想法。
原因一:慈禧是滿族人,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其中清朝強調的是「祖制」+「滿漢之別」。這種情況下,如果慈禧要稱帝要比武則天難多了,武則天當時是有一定的政治基礎且還是在思想文化開放的唐朝,慈禧太后如果稱帝相當於挑戰當時儒家的「男尊女卑」+「女主不干政」這類規則,清朝觀念根深蒂固,慈禧可以挑戰,但是勝算不高,也沒必要。
《尚書·牧誓》中就有:「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意思是母雞打鳴(暗喻女人掌握權力)=家道中落。這句話也能體現是儒家經典對於女性掌權的反對。
原因二:慈禧掌握權力的理由是輔佐皇帝(同治、光緒),慈禧是垂簾聽政,代行皇權的。這種掌權方式可以保證遵循儒家思想的皇位正統性,可以避免朝中大臣的激烈彈劾。
《清史稿·后妃傳》裡說的:「太后臨朝,非得已也。」
這句話說出了,慈禧太后的剛剛開始掌權確實形勢所迫,並沒有想要篡位的想法。
原因三:慈禧太后掌權了48年,實權在握,也沒有稱帝,這也證明了如果你要實權,其實稱帝不稱帝的真沒必須性。慈禧透過幕後掌權,反而在沒有打破現有權力結構下,維繫了自己的長期掌權的穩定。
所以慈禧掌權半個世紀,為什麼不稱帝呢,其實是她覺得沒必要,明明可以透過垂簾聽政來掌權,為什麼要選擇一條大部分人反對的稱帝道路呢?反而垂簾聽政這種掌權方式更加溫和,我個人覺得,如果慈禧需要透過稱帝來掌權,可能掌權不了那麼久的。
對慈禧感興趣的推薦閱讀:清朝八旗制度後期為何出現大量「閒散旗人」貧困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