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制度後期為何出現大量「閒散旗人」貧困化現象?清朝八旗制度後期會出現那麼多的閒散旗人說到底還是因為,一個制度的創首總伴隨著經驗不足的問題。
清廷建立之初為了籠絡大量的滿洲貴族和滿洲士兵,才搞了個「鐵桿莊稼」策略,大致就是只要是旗人,就算你不幹活,清廷還給你發錢+糧,古代卻得的就是這兩樣,有了,換做是你,也消停了。
但缺點很明顯,短期看不出,時間長了,你一個人生了五個孩子,五個孩子生了二十五個孩子,人口直線上升,清廷的財政必然會吃緊,這個制度也就沒法持續了。
八旗制度本來是一個旗人入關前的軍事策略,入關前「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旗人靠著搶地盤來維持軍隊的開支,但入關後,肯定不能這樣了,尤其是到了康熙年間,天下穩定已久,而旗人不能隨便的去從事士農工商,怕旗人搞得一團糟,所以旗人只能靠著朝廷來發「薪水」。
《清史稿·食貨志》:「八旗生齒日繁,而額餉有定,不足贍給。」
意思就是發的薪水是固定的,但人口上升也就代表這每個旗人分到的就少,甚至還不夠。
這就導致什麼結果呢?旗人被養在京城內城中,既不讓旗人隨便出城謀求生路,也不讓旗人和漢人進行通婚+買地。等同於你一天到晚出不去,只能在這個圈子裡,那麼一代代潛移默化,這些人除了混餉,其它啥都不會了。
到了乾隆年間有個官員叫尹壯圖,在奏摺裡面就對乾隆提了這個問題:「旗丁坐食無藝,漸至困乏。」(見《清高宗實錄》卷1156)
說到底,八旗制度就是一個特權小圈子,這套制度成本太高了,有點像烏托邦的感覺,是靠清廷對全國稅收來持續維持的。
對清朝感興趣的推薦閱讀:三國時期的荊州是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