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在元代算是一個科學類的能人,不僅在天文有《授時曆》,在水利和數學領域也是精通的,而《授時曆》算是郭守敬的「代表作」了,由他主持編訂的《授時曆》可以將一年精確到365.2425天,是不是感覺和現在的公曆沒什麼太大差別了?而《授時曆》可是比歐洲早了300年之久。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郭守敬以及《授時曆》,他的名氣遠遠不如祖沖之、張衡這類的歷史人物有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古代王朝對於科技的態度並不是那麼重視以及儒家思想的壓制外加史料只是記載並沒傳播的原因。
這幾個原因都是可以從估計原文中找到相關的線索的:
《元史·郭守敬傳》裡說:「守敬通律曆、水利、算數,尤精於測驗。」
說明元朝的官方是認可郭守敬對於天文、水利、數學方面的能力的。
但《元史·郭守敬傳》後面還寫了:
《元史·郭守敬傳》:「然其術祕於官,民不得而知也。」
這後半句寫出了郭守敬為什麼鮮少被後世民間傳頌了,因為他的技術都被元廷掌握住了,老百姓根本知道這些,甚至如果技術傳播到民間,人家也只認朝廷,誰會去了解這個發明人呢。
明代《明史·曆志》中提到:「元之《授時曆》,精密無比,然行之既久,漸失其傳。」
在明朝時期,郭守敬的《授時曆》仍在使用,並被明朝官方認可其精確無比,但技術一旦用久了,便漸漸被人習慣,不會在乎是誰發明的,變成默默福澤百姓的技術。
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感慨:「郭守敬之精於曆算,前無古人,而後世罕有稱述者,蓋儒者不重技藝也。」
清代的钱大昕也對此感慨不已,對郭守敬《授時曆》的絕佳讚賞以及對於古人不重視這類科學技術的遺憾,直接了當說出儒家輕視這些技藝的本質,再好的技術也不如幾篇詩詞歌賦,講經論道!
所以說到底,並不是說郭守敬不夠厲害,而是郭守敬生錯了時代,古代封建王朝是一個「重道輕器」的時代,成果是收錄於欽天監的檔案裡,尋常人看不到,了解不到,自然也鮮少被民間傳頌了。
對上官婉兒感興趣的推薦閱讀:元朝為何將「儒戶」列為職業戶籍,卻限制科舉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