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把「儒戶」當作職業戶籍,就像工匠這類的,把讀書人也當成一種工種來管理吧,這種元朝的獨特現象其實不是說元廷不注重儒學,單純是為了方便控制讀書人和徵稅。
因為「儒戶」是不用種地+不用當兵+不做工匠,所以把讀書人歸為這類就比較容易管理,好登記,後面元廷也好安排。
但是計劃是很好的,元廷一方面將「儒戶」聚集在一個戶籍下,但是本身又停辦科舉制度,也是元廷對於漢人的不信任,更加依賴色目人和蒙古人,導致自己的制度互相矛盾。
《元史·選舉志一》:「至元二十一年,議行科舉……然未果行。」
上述原文也說明了元世祖忽必烈時代就有人站出來提議回覆科舉了,但是一直沒有落實成功。其實是一直到了元仁宗延祐二年才重新恢復的,正式開始科舉制度,提拔儒戶,中間停了有八十年了,元朝本身也沒存在多少時間,說明元朝本身就是不注重漢人科舉的。
葉子奇《草木子》(明初人寫元末事,但反映元代實情)有一句很直白的話:「元朝自混一以來,科舉廢而不用,士無入仕之階,多習刀筆為吏。」
讀書人的記錄能反映處當時的社會形態,葉子奇的話能明白的看出,元廷統治下,科舉是廢了,讀書人想當官根本沒人,只能去寫寫公文啥的,當個小吏混口飯吃。
《元典章·戶部·儒戶》裡記載:「諸色人戶,各以本業著籍……儒者亦立戶計,免雜泛差役。」
可能儒戶的好處也就是上面《元典章·戶部·儒戶》所寫的吧,免除了一些雜役,但是沒有上升渠道了。
元朝把讀書人歸為「儒戶」,不是說元朝尊重儒學,只是單純的歸類起來,甩到一邊。元朝至始至終掌權的都是蒙古貴族+色目貴族,這也是為什麼廢棄科舉制度的原因。
對元朝感興趣的推薦閱讀:為何橫掃歐亞大陸的元朝,國祚僅僅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