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漢名士黃憲終身不仕,卻備受蔡邕、范曄等後世文人推崇?

· 歷史人物解讀

東漢末年英雄輩出,但有一個名士大家可能就沒聽說過,就是黃憲(字叔度),他雖為名士卻終身不仕,但還是被蔡邕、范曄等文壇大家所推崇和敬重,但推崇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黃憲此人的功績有多麼的顯赫,而是他的品德真的十分高潔令那段時期的一眾文人所欽佩。那時候被人稱為「徵君」,具體是什麼意思,大家可以自行搜搜,所以說黃憲此人雖沒功名,也無職務,但是德行能讓大家佩服說明此人真的很高潔。

《後漢書·黃憲傳》:「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玼吝。」

此段原文出自范曄的《後漢書》。大致意思就是黃憲並沒有什麼著名的作品,也沒有什麼驚天下的言語,但和黃憲相處過的文人,皆被黃憲的氣度所折服,令一眾文人覺得自身的淺薄和心胸之狹窄。也能說明黃憲的德行令人欽佩。

《世說新語·德行》:「叔度汪汪如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這個原文是郭泰(字林宗)對黃憲的評價,記載在《世說新語》古籍中。郭泰可能大家不太認識,在當時他是太學生的領袖,如果對太學生也不太知道的,建議搜索一下,而郭泰的特長便是識人。他通過用「千頃陂」來類比黃憲的心胸寬曠——無論的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黃憲的初心也不變,就是不被外界事物干擾。此段評語也是現在史學家對黃憲的評價。

所以說黃憲這人很奇怪,雖然沒有官職的影響力,卻通過白身能讓當時的文人欽佩在現在的角度來看真的很不可思議。黃憲的一生都在貫徹著不求聞達而聲自遠,也恰恰符合了儒家的「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思想。我覺得正因為如此范曄才會感嘆:「將以道周性全,無德而稱乎?」——黃憲的德行之高,在古代也可以說是「無德可稱」的地步了,就像是無價之寶這詞語一樣,在德行方面的讚譽,沒有比黃憲更高的了。

對黃憲感興趣的推薦閱讀:為什麼諸葛亮多次推崇隱士崔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