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只存在了15年卻影響華夏兩千年?

· 歷史文化解讀

秦朝儘管只在秦二世就被滅了,存在時間僅僅15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到公元前206年滅亡),但是吧,秦朝到現在也是一個很知名的朝代,你可能不知道南朝北朝,但肯定聽說過秦始皇。

為什麼秦朝用了15年卻影響華夏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呢?主要是因為秦朝是一個將諸侯國統一為中央集權的大國,這個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包括一系列統一的措施,也為後面的漢朝等封建王朝做了鋪墊。

秦朝通過創立皇帝制度和郡縣制,將原來周朝分封制給替代掉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皇帝說的話分量大了很多,重蹈周朝覆轍的概率變小。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

秦始皇成為天下之事的決策者,給後世開創了一個皇權至上的格局。

不止如此,秦朝還將諸侯國之間不同的文化給統一了,包括但不限於: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文字、度量衡、法律等等。

《漢書·藝文志》提到:「秦併天下,焚書坑儒,而法令一統。」

雖然說焚書坑儒比較激進,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焚書坑儒直接讓秦朝把華夏的文化給統一了,直到後面的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格局上是分裂的,但文化上統一的。

還有秦朝比較著名的一點就是遵循法家思想,導致律法很嚴,但是律法很嚴並不是什麼壞處,不然為什麼直到現在還需要法律呢?只是秦朝作為一個新朝,沒有前朝的經驗,對於律法的控制力度並不好。

賈誼在《過秦論》裡總結得很到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前期打天下靠武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一個統一的王朝對於民生只是一味地靠強壓律法而沒有仁義,只會導致失去民心。

但正因為有秦朝的失敗,才有了漢朝以後的制度成熟,不管是秦朝的官僚制度還是戶籍制度,亦或者是律法制度,都被後世王朝沿用和更進。

所以為什麼秦朝15年能影響華夏兩千年?作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哪怕秦朝存在時間很短,但是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制度和措施還是有用的。

對秦朝感興趣的推薦閱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何始終未立皇后?

秦始皇焚書時,為何醫書和農書得以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