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是一件能改變王朝是否興衰的事情,與其單純從激進還是用人不當來說,用激進+用人不當雙重原因加在一起反而更貼切一點。
如果非要選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我個人是覺得「用人不當」比「激進」要嚴重一些。
王安石變法時期,很多有利有益的好政策反而被一些壞人執行了。
比如《宋史·王安石傳》裡就有一句很關鍵的話:
「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傳第八十六》
按照記載的王安石就是性子太倔了,很多事情就是誰也勸不動,對自己的選擇十分自信,聽不進別人的不同的觀點。這種性格如果是普通人也就罷了,偏偏是負責變法的王安石,這樣就導致王安石會挑那些完全支持自己的人來進行輔助變法,而不是說知人善用,用那些合適的官員來進行輔助變法。
再看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裡吐槽的一段:
「青苗、免役之法,本意雖善,然州縣奉行者多非其人,掊克百姓,反為厲階。」——《涑水記聞·卷十四》
所以說青苗法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惠民的政策,包括免役法也是!但是這些政策得需要那些能真正貫徹實施的官員去配合落實才可以的,而情況是官員藉此進行對老百姓的剝削,這種就是好心辦壞事,王安石變法反而變成那些貪官用來剝削的工具了。
還有一點,《續資治通鑑長編》裡也提到過:
「新法之行,急於星火,而任非其人,民受其弊。」——《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
《資治通鑑》中也直接指出瞭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最根本原因:變法太急了+用人不當。承擔這些變法代價的反而是宋朝的老百姓。
對王安石感興趣的推薦閱讀:宋代「交子」作為世界最早紙幣,為何未能在全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