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因為關東地區藩鎮割據,唐廷對關東地區的控制大幅下降,國力極度衰減,同時洛陽戰略地位衰退,加之安史之亂後洛陽基礎設施,特別是河北河南經濟腹地人口受損嚴重,經濟重心從黃河中下游轉移至長江流域,洛陽一直無法恢復至動亂前的繁榮,其「天下之中」的優勢逐漸減退。
《舊唐書·郭子儀傳》載:「東都士庶,十不存一;宮室焚蕩,瓦礫滿城。」足見洛陽在戰亂中遭受毀滅性破壞。
安史之亂後,也有唐代宗、唐敬宗有東巡打算,但迫於國力或者安全考慮未能成行。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六》記大曆十四年(779年)事:「上(代宗)嘗欲幸東都,群臣多言河朔未寧,道路梗澀,車駕不可輕動,遂止。」說明即便皇帝有意東巡,亦因藩鎮割據、道路不通而作罷。
所以,中晚唐乃至北宋這三四百年,洛陽大多數時間不是政治中心,從帝國都城逐步向政治地位崇高、文化陪都的定位轉型。
當然,中晚唐洛陽仍是大運河的要衝,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安史之亂是唐朝乃至中國古代歷史的轉折點,也是洛陽這座城市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對安史之亂感興趣的推薦閱讀:為什麼感覺李世民似乎更恨李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