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宋朝無法拿到幽雲十六州?

· 歷史地理解讀

趙匡胤一朝,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主要精力放在統一南方和整合內部上面。

既要解決藩鎮節度使問題,又要注重民生休養生息。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四》載趙匡胤曾言:「今之勁敵,止在契丹。然其勢未可輕動,當先取江南諸國,次及河東、幽薊。」可見「先南後北」並非保守退縮,而是基於對契丹實力清醒判斷下的戰略選擇。

趙光義一朝太急了,解決北漢後應該休整軍隊再用兵的,以及趙二親自微操太水了,葬送了開國以來的軍隊精銳,同時西北黨項西夏反叛立國,浪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期。

真宗兩國國力相持,宋遼互有勝負,直至簽訂澶淵之盟,正式確認了遼擁有燕雲十六州的合理權,雙方半個世紀和平相處。

仁宗以後各代君主主要精力放在對付西夏上,如果哲宗不早死、徽宗不上位,很大可能收復西夏後,趁著金崛起有機會收復燕雲。

只能說宋朝缺乏一個長命的銳利進取的英主,另外別把什麼都歸結在重文輕武上,熟悉歷史的都知道神宗以後變法為了富國強兵。

《宋史·神宗本紀》明確記載:「帝勵精圖治,志在富國強兵,以雪祖宗之恥。」這說明北宋中後期並非放棄武備,而是試圖通過制度變革重振軍力。

個人看法:我不認為先南後北有什麼錯,基本上柴榮北周也是這個戰略,攘外必先安內,還有後晉前車之鑑,宋兵變開國上位內部不穩需要整合內部,萬一先征北漢,契丹失敗可能性很大。